半导体材料是一类具有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前电学性能的材料,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特定的加工和掺杂工艺,能够精确地控制电子的流动,进而实现对电流的有效调节与各种复杂的电子功能。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包括硅、锗、砷化镓等,其中硅因其资源丰富、易于提纯和加工,成为现代半导体产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材料。
半导体材料在当今科技领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。在电子信息产业里,它是制造各类芯片的核心基础。从智能手机中高度集成的CPU、GPU,到电脑中的主板芯片、存储芯片,再到物联网设备里的各种传感器芯片,无一不是基于半导体材料构建而成。在电动汽车(EV)行业,半导体材料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,它用于制造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,如IGBT,这些器件能够高效地控制电池与电机之间的电能转换,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、续航里程以及充电速度。同时,半导体材料在光伏发电、通信基站、人工智能硬件等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,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,是推动现代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。
总之,半导体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与稳定,因此,对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。
- 中国半导体材料领域管控持续升级
此前,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,对关键物资和技术的出口实施严格管控。先是禁止向美国出口镓、锗和锑这三种在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金属,直接切断了相关物资的供应渠道。同时,中国进一步扩大贸易限制范围,以国家安全风险为依据,禁止向28家美国公司出口军民两用技术,并将洛克希德马丁、波音防务、太空与安全公司(BDS)等10家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名单,实际上阻止了它们在中国开展业务。
如今,中国的出口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至自身具有优势的技术领域,这一举措旨在应对与美国在高科技主导权争夺中日益激烈的形势,防止关键技术外流。
此次新增的限制对象为生产镓的技术。镓不仅是纯电动汽车(EV)等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部件的正极材料,也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。今后,相关技术若要应用到海外,必须获得商务部的许可,目前商务部已开展公开征求意见,预计2月结束后将在近期正式实施相关管制措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正极材料和镓的全球市场份额方面,中国占据了90%的主导地位,并且在生产方法上领先其他国家。此次对正极材料相关技术的管制,主要针对的是有助于延长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技术,据中国金属行业信息网站Mysteel透露,在正极材料的量产中,目前仅有部分中国企业将相关技术实用化,预计到2025年底之后才会在电池制造商中广泛普及,而中国政府抢先将其列为管制对象。
另外,镓作为铝冶炼过程中的副产品,中国的铝冶炼企业正在开发一种名为熔炼法的新技术,与传统技术不同,这种新技术虽成本较高,但能高效生产高纯度的镓。政府一直限制传统技术出口到海外,但现在将把目标转向新技术。
- 西方国家的反向制衡VS中国企业的双向突围
随着中国电池和半导体企业在全球不断扩张,西方政府试图获取中国技术的动作也愈发频繁。高工产业研究院(GGII)指出,外国常把要求技术转让作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。例如,中国国有企业中国铝业公司和私营企业开曼铝业(三门峡)就已面临外国要求分享镓生产技术的压力。由于镓在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、数据中心、军用雷达和电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,其供应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隐患。
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警示称,倘若中国持续主导镓生产,美国可能会在下一代军事和经济技术领域失去领先地位。
然而,尽管出口管制不断收紧,中国的顶级电池和半导体供应商依然在积极扩展国际影响力。2025年4月,常州力源新能源科技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第一家国际工厂;湖南云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正在西班牙建设生产基地;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公司也在美国筹备建设工厂,计划于2028年全面投产。在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同时,北京也在持续强化对技术转让的限制。2025年2月4日,中国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大到另外25种稀有金属,包括钨、碲、铋、钼和铟等。
中国不断加强贸易管制,彰显了其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,维护技术主导地位的坚定决心。在半导体和电动汽车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中美科技战正从原材料获取层面,逐渐向对下一代制造技术的控制权争夺转变。领域管控持续升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