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订阅

NEWS

新闻资讯

提供全球集成电路、元器件及半导体业界新闻
让您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。
电子行业2024年度十大趋势展望
2023-12-27

电子行业是一个广泛的领域,涵盖了电子设备、电子元件、半导体、光电子、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,该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市场需求、技术进步、政策支持等。2023年,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竞争,电子行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,同时也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0


展望2024,电子行业将继续受到终端市场复苏与科技创新驱动,伴随AI产业链、消费电子、先进封装、HBM、汽车智能化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产业的不断成熟将迎来景气度上升。下面为大家介绍2024年电子行业十大趋势展望,“创新+复苏”双线推进,电子行业将迎来全新机遇。


展望一:AI终端百花齐放,创新浪潮机遇丛生


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,AI或将成为个人办公学习的重要助手,而智能终端之于AI大模型,既是实际落地场景也是边缘算力支撑。形式多样、使用场景多样的智能终端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,故而各类传统电子终端有望老树逢春。一方面,PC和手机作为AIGC落地的核心端口,有望随着AI浪潮掀起下一轮“新机潮”;另一方面,AI除了在已有智能终端中实现升级,以AI PIN为例的新智能终端也纷至沓来。


因此,AI大模型有望重构终端产业,拉动新一轮的创新周期。而AIGC与端侧AI先行,或将倒逼终端设备的升级,进而带来全新的产业链机遇。



展望二:折叠屏手机迭代出新,或成消费者换机新趋势


智能手机所承载的功能日趋多元和复杂,逐渐触及直板屏可满足的需求边界,而折叠屏手机在大屏文件阅读、分屏多任务处理等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,有望被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,而且近年来折叠屏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异军突起,销量持续提升。根据IDC数据显示,22Q3-23Q3,折叠屏手机在消费电子景气度较差的环境下逆势增长,其中2023年Q3单季度销量达196.5万台,同比提升90%。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,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将从2026年的7,860万部增至2027年逾1亿部。


折叠屏手机拥有如此的好成绩,是由于一方面,折叠屏正朝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,使其在用户握持体感方面得到稳步提升;另一方面,除了规格的不断精进以外,整机售价的降低也为折叠屏的销量增长持续助力。当下,国内手机大厂正不断优化折叠屏硬件设备的基础功能,同时不断迭代优化铰链、电池材料、屏幕材质等环节,随着折叠屏手机硬件基座逐步夯实,其用户体验将持续优化,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的全新增长极。



展望三:XR蓄势待发,开启空间计算新纪元


创新是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驱动力,然而当前,消费电子的创新节奏边际放缓,基于此,XR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新形态。但与此同时,随着ARVR应用领域逐渐泛化,其技术迭代无法较好满足消费端需求、内容生态尚未健全等问题逐渐成为其普世化发展的阻碍,市场亟需标杆性产品驱动产业发展破局。在此背景下,2023年6月6日,苹果在WWDC大会上正式发布公司第一款MR(混合现实)设备Vision Pro。界面新闻引述供应链消息称,苹果MR产品将于2023年12月正式量产,首批备货40万台左右,并计划于2024年初、2025年相继发布一、二代MR产品。苹果MR产品是一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虚拟和显示融合的革命性设备,有望开辟空间计算新纪元。根据Market.us数据显示,2023-2032年全球MR市场规模预计以43.2%的复合增长率增至12240亿美元,空间广阔。



展望四:自主控制进入深水区,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加速突破


随着近年来海外对华半导体先进制程核心芯片/设备/零部件/材料的限制日益加深,在半导体行业为代表的硬科技方面,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已形成共识。虽然近几年的国产替代取得一定成效,但是在产业链最上游的核心零部件,光刻机等高端设备领域,依然有较大差距。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落地已然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,国内厂商自主可控进程加速推进,势在必行。



展望五:先进封装空间广阔,Chiplet受益AI需求快速发展


相较于传统封装,先进封装提升了芯片产品的集成密度和互联速度,降低了设计门槛,并优化了功能搭配的灵活性。Chiplet作为先进封装技术的重要应用,亦是后道制程提升AI芯片算力的最佳途径之一。当前,AI大模型对算力资源提出更高要求,同时也提高了对芯片的要求,Chiplet由此应运而生。通过“解构—重构—复用”,Chiplet能够大幅降低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成本,并实现异构重组,提升芯片设计与制造的灵活性。2021年,全球Chiplet市场规模为29亿美元,据灼识咨询预计,2026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93亿美元,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可达45.7%,Chiplet发展势头强劲。



展望六:HBM需求或将快速攀升,存储大厂争相布局


AI大模型的兴起催生了海量算力需求,而数据处理量和传输速率大幅提升,使AI服务器对芯片内存容量和传输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HBM应运而生,其将数个DRAM芯片进行立体堆叠,其内部的DDR层数可达4层、8层以至12层。与GDDR相比,HBM在单体可扩展容量、带宽、功耗上整体更有优势。因此,HBM已成为高端GPU的标配,同时也应用于部分针对云端处理的AI芯片中,未来有望拓展至更多应用场景。据TrendForce预测,2023年全球HBM需求量将年增近60%达2.9亿GB,2024年将再成长30%,未来HBM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。


当前HBM龙头为SK海力士、三星、美光。据TrendForce市场研究显示,三星的HBM3(24GB)预期于2023年12月在英伟达完成验证,且美光、海力士、三星今年7月起都已陆续开始提供8hi(24GB)的HBM3e样品,以期在2024年进入量产。以下为三大原厂HBM解决方案的开发进度表。



展望七:汽车智能化大势所趋,产业化落地加速推荐


5G、车联网、云数据、算力芯片等技术或产品的发展,使得汽车早已成为众多新技术应用的智能载体。据预测,到2025年L1/L2级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至60%左右,L2+/L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将稳步提升至20%左右,L1-L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到2025年合计可达80%。汽车智能化趋势毋庸置疑,而其水平高低亦逐渐成为一个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汽车的重要选项。



展望八:持续创新加速渗透,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蓄势待发


以SiC和GaN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,因具备良好的电学性能,在新能源汽车、充电桩、LED照明以及军工等领域均可广泛应用。例如800V高压系统相比400V系统具备充电功率更高、快充系统成本更低等优点,可以实现电池容量削减以及总成成本降低;其中,IGBT在适配800V高压动力电池使用时,其导通损耗、开关损耗均有显著上升,导致性价比下降,而SiC器件相比硅基具有耐高压、大电流、耐高温和低损耗等优点,可较大程度解决消费者对当前电动汽车续航短和充电慢等问题,是800V动力系统最佳拍档.



展望九:边缘计算潜力巨大,AIoT应用百花齐放


据Gartner预计,2025年将有75%的数据产生于数据中心和云之外,而边缘计算不需要将数据传输回数据中心,通过直接在边缘测对海量终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,以大幅削减数据传输处理成本,因此其重要性日益凸显。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,2022你啊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为45.5亿美元,2030年预计将达到1165亿美元。据亿欧智库预计,2025年中国边缘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988亿元,2021-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46.81%。


受益于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及AIoT应用的不断深化,AIoT未来市场空间十分广阔。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预计,全球AIoT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836亿美元,而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,AIoT可以细分为智能家居、智能安防、车联网、智能物流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。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推动,AIoT未来或将持续为智能化、现代化赋能,助力全场景化数字生活的加速到来。



展望十:卫星互联网或迎蓬勃发展,手机直连卫星开创新时代


我国卫星互联网虽起步较晚,但已迈入加速期,未来发展空间广阔。低轨卫星是卫星互联网的核心,抢占低轨资源亦是各国布局的重要战略方向。2023年我国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,中国版星链正式开始落地。以我国申报的GW星座计划和ITU卫星数量比例要求来推算,2023-2030年国内年均发射量为180颗以上,2023-2033年年均发射量为1700颗以上,2033-2035年年均发射量为3000颗以上,发展空间可期。


另外,手机直连卫星是卫星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。目前,国内外的手机直连卫星项目均已取得一定突破,华为Mate 60、iPhone 15、三星Galaxy S24等系列均搭载卫星通信功能,手机卫星直连是顺应网络演进趋势的必然选择。展望未来,随着卫星互联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收缩,卫星通信的性能及体验将逐步提高,卫星通信也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,并带动产业链相关环节共同发展。



综上所述,随着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智能化趋势的加速,电子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,与此同时,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,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促进行业发展。总之,2024年电子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。


订阅以查收
最新行业资讯

新汉科技将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、品牌动态、新品发布、价格波动等,及时掌握行业风向标。

    新汉科技需要您提供邮件地址以及相关信息,以便就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与您联系。您可以在任何时候取消邮件订阅。

   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
    0755-21675350在线咨询
    在线留言在线咨询

    微信关注 在线咨询